一、高质量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2024年,我县12200亩严格管控区耕地已全部落实退出食用水稻生产、调整种植结构等风险管控措施;完成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面积59100亩,其中:石灰调节7348亩、品种调整17000亩(臻两优8612、中安2号)、深翻耕192亩、种植结构调整34560亩;完成农产品质量抽检65批次,经核算我县2024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3.32%。全面完成省市下达我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年度目标任务。 1.强化绩效考核,加强组织领导,高位推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县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安化分局同时成立“安化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责任制;各乡镇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成立工作专班,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主抓、专题研究、专项部署。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纳入全县污染防治攻坚战、粮食安全生产、生态民主监督等工作重点考核内容,出台《安化县2024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方案》(安农联〔2024〕3号),全面部署、高位推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 2.深化制度保障,强化巡查监管,确保实效。一是深化落实严格管控区“四包一”责任机制,分别于5月、9月二次开展“县-乡-村”三级联动专项巡查,落实县级抽查、乡镇全面巡查、村组日常巡查制度,对全县104个严格管控区红斑进行了多次全面排查,对核查发现存在管控风险问题立行立改,全县12200亩严格管控区耕地除修复试验备案区域,已全面退出水稻生产、落实种植结构调整措施。二是完善落实粮食安全和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信息共享,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协商并研究解决。三是落实粮食质量安全全程闭合式监管制度,明确局属各单位监管责任,如组织质监股、资源保护股、质检中心协同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其中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农产品质量抽检65批次、稻谷快速检测2200余批次、稻谷定量监测350批次,为粮食闭合管理与优选安全利用措施提供依据。 3.加强部门协作,优化项目衔接,合力推进。2024年,我局党组高度重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主动发力,充分调动下属各部门加强协作,优化项目衔接,统筹涉农资金,全力推进工作开展。一是统筹粮油生产,推动严格管控区种植结构调整。组织种植业股与资源保护股,协作争取严格管控区棉花种植示范县项目,争取示范资金400万元,在我县严格管控区集中发展棉花替代种植5321.2亩;依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油菜等旱杂粮生产,采取免费发放种子、硼肥等物资方式,在严格管控区耕地发展旱杂粮6600余亩。二是优化涉农项目衔接,全力推广安全利用农艺措施。以种植业为主体,以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为目标,统筹涉农资金64万元,采购“中安2号”早稻种子10000公斤,补贴“臻两优8612”30000公斤,推广镉低吸累效果突出的“臻两优8612”“中安2号”水稻品种17000亩;有效利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专项资金84.5万元,落实石灰调节措施面积7348亩,有效衔接粮油生产,推广种植结构调整措施面积34560亩。三是夯实基础,巩固优先保护区耕地质量。结合科学施肥增效“三新”集成推进县项目实施,投资120万元,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机肥+配方肥+水肥一体化和叶面喷肥等科学施肥高效模式;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240余万元实施农田地力提升工程,推广生石灰措施3000亩、绿肥生产15700亩、有机肥施用1140亩;结合粮油生产,投资66万元推广稻油轮作模式4400亩,进一步夯实我县地力基础,巩固提升耕地质量。 4.强化宣传培训,打造典型示范,重点推进。一是开展宣传培训。自今年2月开始,利用村村响、村级微信群不间断开展宣传动员,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规政策,不断强调严格管控区风险管控;依托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于3月21日组织开展全县农技人员集中春训,集中讲授《低镉水稻品种特性与配套机插秧技术》。二是打造典型示范。如:大福镇禾黄村在严格管控区推广棉花替代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整村调整种植结构1000亩以上;大福镇木溪村依托当地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试点,以“集中流转土地+农户保底回收”模式,在严格管控区发展马铃薯产业;龙塘乡发展大户集中流转严格管控区耕地,改种洋姜、洋莴发展“双洋”产业;小淹镇百足村由村集体统一流转严格管控区耕地,种植莲藕,发展观光采摘农业,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典型示范,引领严格管控区产业结构调整。 二、积极开展立项争资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1.有序推进湖南省安化县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建设项目。该项目属于202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00万元,地方配套投资300万元;选址安化县无病毒柑桔良种繁殖场和田庄乡香岩村,建设两个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建设面积1150亩,其中核心区500亩(良繁场400亩、香岩村100亩),缓冲区650亩(良繁场450亩、香岩村200亩);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隔离设施、警示设施、看护设施、防火排灌设施及必要的供电供水设施等,并购置数据采集分析设备,通讯巡逻设备,资源、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他辅助设备。2023年12月,在项目区组织开工并完成了通电、通水、通路和土地平整“三通一平”工作,2024年2月份完成项目招投标,3月5日与中标企业(湖南惠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按设计要求,全力推进各分项工程建设。目前,两个点按照施工图纸建设完工,设施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并组织开展了县级现场验收,只待验收报告和第三方公司的审计报告出来,便可进行项目结算。 2.圆满完成2023年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项目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498.2万元,按照实施方案要求,采取物资采购与先建后补相结合方式规范使用。通过公开采购高强度加厚地膜46吨、全生物降解地膜102吨,物化补助示范主体169家,创建高强度加厚地膜示范区7667亩、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区20000亩,辐射带动全县推广高强度加厚地膜15393亩、全生物降解地膜40001亩,当季累计推广高强度加厚地膜144.81吨、全生物降解地膜305.68吨。在羊角塘镇(回收利用企业)、梅城镇、大福镇、江南镇、奎溪镇建立区域回收网点5家,健全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集中回收利用废旧地膜68.28吨,委托湖南农大资源学院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残留监测,监测地块地膜平均残留量未超过国标限值,经核算,当季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83.01%。初步达到建立科学规范、权责清晰、治理有效的地膜使用回收工作机制,农民使用高强度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明显提高,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水平进一步提升,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目的,全面完成推广高强度加厚地膜23000亩、全生物降解地膜60000亩,当季废旧地膜回收率达83%以上的目标任务。 3.成功申报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争取中央财政资金690万元,通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全县新增收储中心1家、收储运网点10个、离田作业网点18个、综合利用网点4个,开展低茬收割22000亩,新增收储能力9100吨,新增秸秆综合利用量1.76万吨,初步建立了分区域、分作物秸秆还田模式,秸秆收储运体系不断完善,秸秆产业化能力持续提升,实现综合利用率达到90.18%。 三、日常其它工作任务 1.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有效推进。本年度累计开展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实地调查12次,组织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控志愿者活动4次,发放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技术资料500多份,发布福寿螺防控病虫情报1期,整合资金10万多元采购并发放福寿螺防治药剂70%杀螺胺乙醇胺盐、四聚乙醛100多件,现场指导防治23次。全县福寿螺发生面积从7800亩减少到6500多亩,采取药物防治等防治面积7250亩,防治率93%,比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早稻、中稻实现丰产丰收,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生产。 2.牢牢守住农村沼气安全生产底线。开展了以“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及“6·16”安全生产咨询日活动。通过树立展板、张贴横幅、海报、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安全生产;其中接待咨询85人次,发放沼气安全使用手册、明白纸、安全生产挂图等资料1200余份。开展了全县2023年农村沼气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暨农村沼气“安全生产月”活动,县乡村三级联动开展了沼气安全隐患全面排查,在端午、国庆等重大节假日开展专项检查,全面排查农村户用沼气300多户,在用沼气无重大安全隐患。 3.扎实开展农业环境监测。一是加强监测点设施维护。针对3个监测点老化、漏水渗水情况甚至无水可取的情况,认真进行调研并完成维修保护工作,保证了3个监测点的正常蓄水功能。二是及时进行取样送检。严格按照技术规程,从5月份起按时定点完成水质监测取样24个,农产品取样3个,土壤取样3个,已全部完成送检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