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森林“三防”工作有力度。第一,守牢了森林防火底线。通过加大宣传、建强队伍、强化培训、完善预案、强化演练等系列措施,提升“人防、物防、技防”立体防控能力,年森林防灭火工作方面支出近百万元,确保森林火灾零发生,连续八年保持了森林火灾零记录。第二,防治了林业有害生物。通过持续监测、阶段性调查、枯死松木采样送检及伐除、重点区域集中“人、财、物”进行物理防治等措施,确保了保护区未受松材线虫病、马尾松毛虫及思茅松毛虫的成灾性侵害,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没有较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发生,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优良。第三,加强了执法打击处理。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发现并移送滥伐林木案件2件、其它违法案件1件。分片区禁渔禁猎,共开展夜间行动15次,没收鱼竿40余根,渔网70余副,张贴各类宣传册1万余份,制止破坏野生植物资源行为7起,制止野外用火行为近100起,消除火灾隐患20余次。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成效。9月5-6日迎接国家生态环境部对保护区近五年生态保护成效评估,获较高评价。2024年5月13日《湖南安化:红外镜头记录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宣传成功上稿央视新闻、新华社等官方媒体。 (三)环境问题销号有速度。一年来,生态环境部下发人类活动点位扩大图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发森林资源督查图斑,自然资源部下发破坏用地图斑,省林业局下发全省自然保护地全面监督系统发现图斑,下发各级各类卫片图斑32个。针对下发的图斑,组织专班第一时间进行核实、查处并销号,确保了保护区没有大的破坏行为,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原真性,使其为社会提供优越生态效益。 (四)科研监测工作有亮点。利用红外相机、无线自组网监测系统等,对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进行持续的监测,全年收放红外相机120台次,近两年新发现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栗头鳽、脆蛇蜥、仙八色鸫以及众多“三有”保护动物之后,又在7月份发现了Ⅰ级保护动物小灵猫,保护区的Ⅰ级保护动物由原来的白颈长尾雉、云豹、林麝、穿山甲4种增加至5种。
|